贵州等西部省区生物多样性资源极其丰富。如贵州省是珍稀濒危物种天然集中分布区和“避难所”,素有“宜林山国”的美称,既是全国农作物品种资源富集大省,又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由于水热条件优越,自然环境复杂,造就生物物种与区系特点鲜明,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较多的珍稀生物和特有生物,是研究中国生物物种特有属、种的关键地区之一,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四个地区之一。根据目前资料统计,已知生物物种约24547种,其中高等植物(包括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9982种(含亚种、变种、变型,下同);野生动物11442种;大型真菌1166种。拥有黔金丝猴、黑叶猴、豹、云豹、林麝、黑颈鹤、雷山髭蟾、务川臭蛙、银杉、珙桐、梵净山冷杉、单性木兰、掌叶木和红豆杉等珍稀濒危动植物。
截至2014年底贵州省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30处,面积96.02万hm2,约占贵州国土面积的5.5%。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4处,地市级21处,县级96处;并且成立了“贵州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通过开展生物物种资源调研、生物多样性评价,实施水白菜、紫茎泽兰等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等工作,建立贵州省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编制完成《贵州省生物多样性评价项目报告》、《贵州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20年)》。
多样性保护工作也存在一定差距:一是贵州省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不清,给决策、保护措施的制定、科研的纵深拓展、对外的宣传教育都带来较大难度;二是贵州省的自然保护保护区亟须进行规范化建设,各级保护区管理能力不足。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部门分散,亟需进一步统筹协调,加强科学管理。
李克强总理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一样,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加强贵州等西部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速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出建议:
一是将贵州省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实施重点区域,重点支持贵州省开展生物多样性减贫与示范、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等。
二是帮助贵州省各级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开展规范化建设,达到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要求水平。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 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