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化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贵州省委副主委、贵阳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余维祥一直很关注“精神扶贫”。他认为,扶贫既要“摘穷帽”,更要“拔穷根”。要彻底斩断“穷根”,应授之以“欲”。所谓“欲”,是植根于内心的愿望和为之而努力的激情。具体而言就是精神扶贫。如果没有主动脱贫的意愿,那么无论怎样扶持帮助都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
如何授之以“欲”呢?
余维祥表示,要实行观念扶贫,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网络、户外宣传等多种载体,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展开广泛、深入的宣传,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提振群众脱贫的信心和勇气,引导困难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学技术、找门路,树立勤劳实干的致富观。
同时,要注重文化扶贫。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和精神,一切人类行为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要从文化层面去寻找。在文化扶贫上,要积极鼓励推动开展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题的文艺创作。
此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贫困地区跨越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托职业技工院校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让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群众接受培训,学习技能,提高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造血功能”,才能让贫困人口“站起来”“走得远”。
(《贵州日报》3月16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