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更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全人类都需要面临的生存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发挥大国风范,为建设和谐美丽的人类生存空间,保护人类耐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一个不仅仅是需要我国国民,更需要全世界所有国家、全人类共同参与的庞大的系统的自然改造工程。面对全球性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走“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引领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中之重的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更是实现我们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2012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党和政府向污染宣战的决心让人民看到了希望,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方面有了实际行动和成效。2015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明确提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生之痛,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治理。2016年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2017年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需要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近期目标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千年大计的高度。习近平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还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习近平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把“美丽”一词写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中是首例。和谐美丽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活的标志,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就为着百姓有这样一个生活生存环境而奋斗着。什么样的中国是“美丽”的?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也许就是对“美丽”一词最好的诠释。
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形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和我国工业经济的前置发展,环境污染压力空前,我们耐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现状令人堪忧。国务院授权开展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环境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危言耸听。虽然我们的党和国家在环境治理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的环境质量仍只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仍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的现状,不断加剧的污染,正成为河山不能承受之重。从上个世纪以来,不管是世界范围,还是国家范围,涉及环境污染的报道接二连三,从未间断。从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起,相继出现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阴霾久久未能散去,我国也面临着发展和污染带来的双刃箭的考验。环境方面涉及的水土流失、沙化土地、草原退化、耕地污染、工业和机动车排污所造成的污染、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等报道让人触目惊心,城镇化所带来的垃圾处理问题、生活污水处理问题、能源消耗问题等等,造成了地下,地面和空气三维污染格局。还有表现突出且波及范围甚广的雾霾,一直笼罩在每一个人心中从未散去。虽然发展带来了经济腾飞和国力增加,但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教训是深刻的。为发展而开荒毁林和围湖造田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还在不断的上演,为发展而带来的垃圾围城、湖泊蓝澡等污染事件还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的出现。
但现实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民心所盼,更是形势所趋,发展刻不容缓。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不能再走以前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开辟一条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新路,才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才是科学的、可持续的中国发展道路。
四、生态文明建设思而后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过后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升华、更是基于生态文明基础上对发展的超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景,也是每一个人对生活环境的渴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伟大的课题,我们应该做的,而且做得到的很多很多。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表明党把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与执政能力结合起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不以“GDP”论英雄,加强“自然资源审计”和“河长制”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地,从执政理论上彻底改变政府职能,把绿色低碳发展理论作为引领经济建设的前置条件,观念上的转变才是“美丽中国”实现的第一步。改革开放前,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强大的生态支撑能力,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靠直接消耗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就能获得很强的经济增长。改革红利与人口红利驱动下的经济发展,付出了“环境污染”这个沉痛的代价。资料显示,1985~2013年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处于剧烈的波动状态,弹性系数最高值甚至达到1.5,是正常水平的近3倍,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度高、且资源能源消耗大的特点。如果未来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能稳定在0.5以下,我国的环境和资源将难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今天,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逐步实现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要求不断提高。面对环境污染问题,蓝天、碧水、绿地、新鲜空气竟成了人们向往的乐土,很多人也在开始尝试从城市转向农村发展,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自然观念在每个人心中蔓延,疯狂滋长。不管是从政府层面的倡导还是从环保组织和机构的宣传,我们都应该把环保理念深深根植于每个国民的心中,树立低碳消费观,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把生态环保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节约用电,及时断掉电源;减少开车出行,外出选择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降低油耗和碳排放;购物自备购物袋或选用可循环使用的置物器具,尽量不用塑料袋;随身携带可重复使用的水瓶水杯;尽可能使用可重复餐盒/容器,少用外带/外卖,拒绝使用不可降解的吸管/餐具;选择玻璃器皿保存食物;投放垃圾前分类装置等等。这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环保节能有效措施。只要人人一小步,全民绿色就能一大步。
五、生态文明建设未来方向
美好生活人人向往,美丽中国人人期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既为自然的一部分,实现无污染绿色发展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必行的遵循基本自然法则的发展趋势。面对今天环境现状和亟待扭转的局面,行动刻不容缓。加强环境污染审计与政府考核挂钩,实施实地监测结果与评分量化机制结合,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到地方的规划发展,至上而下从思想上彻底转变绿色自然发展理念,把环境参数作为一切政绩考评的前置条件,从生态文明的高度倒逼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考评落地责任到人。
科技强国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有效途径,也绝对是我们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排头兵。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应大力提倡环保发展理念,在环保领域加大科技研究的投入,积极投放研究成果,消化和改善现有的环保压力和困局;推进人人参与的绿色家庭、绿色乡村、绿色小镇的试点示范建设,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普及绿色生活;在污染源集中的地方实现环保可循环利用的免费推广和更替,减小来自源头的环保压力(如在塑料袋集中的菜市场推广可循环利用的、卫生分区严格的、外型美观收纳方便的菜蓝子;在社区免费发放可降解的纸质垃圾袋,分类垃圾筒等;在生产企业推行环保包装盒、袋;分类收购可回收利用的电子垃圾;对生活垃圾实施分类无害化处理等等)。在科技兴国的基础上加大对土地石化、草地沙化、耕地转化、林地荒化等一系列破坏现象的遏制和修复,定时定量逐步转化和美化我们长存久居的自然环境,还我中华一片天蓝水绿,国富民强。
(作者系遵义民建赤水市支部会员,赤水市综合经济调查队副队长)